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规划全文

第十篇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动力

来源: 昆明市人民政府   2021-04-06 14:53   字号: [        ]

突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衔接配套,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制度、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实现改革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

第三十四章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着力解决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和不到位问题,推动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加快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打造诚信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第一节  深化放管服改革

对标国内先进一流,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痛点、堵点、难点,推动出台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权责清单制度,推行“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下放。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加大改革力度。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流程再造,全面实行告知承诺、区域评估、联合审图、联合验收、多测合一等措施,提高审批效率。强化政府市场监管,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行公正监管执法。提高政务智慧化水平,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各类审批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加快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持续升级“七办”服务,在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掌上可办”,着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一件事一次办”系统集成,让政务服务更加有效能。完善和改进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第二节  建设信用昆明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构建新型信用监管机制和信用惠民便企为目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扎实开展好信息归集、联合奖惩、信用评价、“信易+”等各项重点工作,努力提升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推动“信用昆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不断完善信用法规制度,构建层次分明、运行规范的信用制度体系。优化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促进信息“全覆盖、多维度、高质量、高效率”归集和跨领域、跨地域依法共享。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全面推进事前承诺、信用报告应用,积极开展事中公共信用评价和行业信用评价,加强评价结果应用,健全“红黑名单”管理与应用制度,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大格局。持续开展失信政府机构清理整治,集中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社会普遍关注的诚信缺失突出问题。积极探索“信易+”惠民便企应用场景,鼓励市场主体使用信用产品和服务。探索个人诚信积分制度,增加守信市民应用场景。培育引进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促进信用服务市场发展。大力开展诚信文化建设和诚信教育,深入推进诚信典型选树工作,继续开展信用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系列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社会风尚。

第三十五章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构建市场机制有效率、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力度的经济体制,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大干事创业空间,不断催生发展新活力。

第一节  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大授权放权力度,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的功能作用。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探索党组织在治理中的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全面开展竞争性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业务同类、资产同质国企重组整合力度,提高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率。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全面实行市属经营性资产的统一监管,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制度。探索将部分股权转化为优先股,强化国有资本收益功能。支持符合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骨干员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机制。推进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围绕国有企业“壮大、活力、高效”的发展目标,落实好市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和员工利益共享机制。创新实践“权利召回、柔性监管”新机制,防范化解国企债务风险。

第二节  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放宽市场准入。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加快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开展与企业性质挂钩的行业准入、资质标准等规定的清理工作,全面排查、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治理中介服务乱收费。

切实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纠正变相审批及违法违规收费,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体系,优化动产担保融资服务,鼓励第三方建立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重点支持单户金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到2025年,确保支农支小担保业务占比达到85%以上。

第三节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创新企业服务模式,完善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和服务链条。推行市级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包保责任制、定期会办制、现场办公制,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健全完善政商沟通渠道和联系机制,鼓励支持党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坦荡真诚地与企业及企业家接触交往,主动热情做好服务,营造尊重企业的浓厚氛围。

第三十六章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

完善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第一节  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优化政府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县财政关系。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深化零基预算管理改革,加快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政府融资职能,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属地政府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推进税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健全地方税体系,培育地方税源。

第二节  强化要素市场改革

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最大程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规范土地市场,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规范征收程序,建立土地征收目录和公共利益用地征收机制,完善被征用土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加快培育技术市场,打造集成果转化、技术交易、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区域性科技中介服务中心。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推进要素交易中心建设。

专栏39  昆明市主要要素交易中心

       云南斗南国际花卉交易中心。依托斗南国际花卉交易市场和花卉集散地,完善产业配套,建立电子商务、远程交易、现代仓储包装、冷链物流等服务体系,将交易中心打造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花卉交易服务平台。

       云南国际茶叶交易中心。以“互联网+茶农茶企+市场”的方式,依托中国普洱茶中心暨普洱茶博物馆项目,建立茶品公平交易场所,形成国际认可的茶价格指数和价格体系,大力发展“在线交易、产品认证、仓储物流、商品溯源、供应链金融”五位一体的商业模式。

      云南国际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运用“互联网+农产品市场”模式,建设立足昆明、辐射全省、面向全国,具备产品展示、初级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仓储、进出口贸易、通关、检验检疫、电子结算、标准化推广、电子商务、金融担保、会展、品牌培育、质量追溯等功能的大型农产品电子交易和结算平台。

       云南国际橡胶交易中心。建设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现货物流”于一体的橡胶流通市场,打造辐射全国的大数据信息交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全国天然橡胶价格现货定价中心和国际天然橡胶交易中心。通过服务实体企业、降低交易门槛、提高企业融资能力,提高天然橡胶行业流通运转效率。

       云南国际食糖交易中心。突出发展食糖电子商务,建设国际化大型食糖现货交易中心,开展食糖线上线下现货交易。采取“互联网+”方式,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扩大云南食糖品牌影响力。

       云南国际中药材交易中心。运用“互联网+中药产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的发展模式,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模式转换升级,有效解决中药材产业流通难、融资难、违约多、交易成本高等问题,打造全省中药材线上线下交易、仓储、物流、检测、融资、质量追溯和供应链金融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云南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依托东盟国际冷链物流中心,完善规划建设方案,建设从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分配流通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并整合保税物流、出口监管等国际物流配套及信息化管理系统,打造冷冻食品和水产品储存交易、冷链配送、体验展示、检验检疫、供应链金融为一体,以水产海鲜为主的冷藏冷冻类食品交易平台。

       云南国际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利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聚合,建立有色金属行业产销、流通交易新模式。通过公开、透明、高效的交易机制、便捷流畅的电子化交易流程、科学严谨的资金监管制度、完善的服务网点和物流仓储网络,建设有色金属交易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国际化的采购中心、销售中心和定价中心。

第三节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发挥资本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打通政策性资本、开发性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建设资本壁垒,促进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环环贯通,形成整体联动的投融资体系。拓展投融资渠道,灵活应用资源、信用、品牌、特许权、管理、资产、现金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加大政府投融资平台整合力度,探索设立以行业板块为依托的产融结合的新型投融资平台,打造一批大型市级投融资平台。完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充分把握运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发挥政府投资对供给侧改革的引导带动作用。

第四节  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建立清洁能源生态价格补偿等机制,落实国家可再生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政策。有序放开用电计划、竞争性环节电价和增量配电业务,扩大电力市场交易准入范围,提高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构建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深化石油天然气改革。完善油气管网公平接入机制,推进油气管网对市场主体公平放开。规范天然气下游终端市场秩序,形成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对绿色铝、绿色硅等先进制造业,制定差别化的价格支持政策。适时放开天然气气源和销售价格,健全竞争性油气流通市场。推行居民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健全节能减排差别价格机制,推动公益事业价格改革。

第五节  深化农村改革

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支持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严格宅基地管理,加强对乡镇审批宅基地的监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集体成员身份确认。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三十年政策,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规范征收程序,建立土地征收目录和公共利益用地征收机制,完善被征用土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

第三十七章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多元化生态环保投入机制,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

第一节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健全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完善交易规则,加快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所有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完善污染物排放惩罚机制。认真贯彻国家及省资源环境税费改革有关要求,加强全市环境监察网格化标准建设,做到应收尽收。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开展环评机构脱钩改制工作。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第二节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完善生态补偿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有利于自然保护地、主要水源涵养区、生态脆弱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配合省做好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补偿,及时落实下达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完善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新的生态有偿服务机制,扩宽生态补偿方式和渠道。建立对生态恶化地区的惩戒和约谈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第三节  健全生态文明科技创新机制

营造绿色科技创新环境。建立科技成果绿色评价体系,促进高成长性绿色科技企业持续涌现。完善激励机制,设立生态文明专项基金,促进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继续深化各类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生态环境科学基础研究、高新科技研究机制。